中气与健康

万象更新,紫气满堂迎锐志!

一元复始,金牛贺岁报春来!

值此新春佳节

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祝福您,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中华文明思维之旅为您送上新年健康帖,祝您安心迎接新年!

人争气,火争焰。人活全凭一口气!

没有气,人的生命只在几分钟之间。

气,看起来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气,变化起来也就是温热湿燥寒;气,呼吸之间是那么自然;气,理解起来是那么玄;气,运行起来又是那么妙;气,温柔起来柔弱无骨;气,强大起来无坚不摧,真可谓神奇。中华之医,以道为名,阴阳相生,故能玄之又玄,究其实也就是一个字的传奇——气也。

经络之气,在于呼吸之间,其息动心,其脉自明,内视神明。

气,由自然五行之气,到身体生命元气,祖气,宗气,血气,卫气,阳气,阴气,胃气,脾气,胆气,肝气,心气,肺气,肾气,都是人体之气。这众多的气,胃降脾升,中气轮转,都在呼吸之间和谐统一。故,中气乃健康之本,强大之根,医家开窍之门也。

因此,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器官、形体还不够,还需要动力来确保生命的持续运行;需要运输工具运送营养物质来濡养身体,循环往复。如此,才有生命的生生不息。完成这一使命,就靠气与血。

血的主体实际上是水,故称血水。水者,枢也,故,水主运输。血的概念容易理解,通称血液。液者,夜也,和谐也,养也,一也。

血主要的作用,在于通过无限循环来为全身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营养,均衡内外。

气究竟是什么呢?

人秉天地之气,阴阳相生,内外和谐。气乃虚无空柔之根。

五脏六腑是人体完成生命循环功能的器官体系。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刚刚死去的人,从基本层面而言,其脏腑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者,在于是否有气,在于血液是否还在周流。如此,生与死的分别在哪里呢?

比如煮饭,可以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洗好米,加好水,放在锅里,即使等上3天,米也不会自己变熟。只要在锅下架起火,煮那么半小时,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

米仍然是米,水也还是那水,一个冷冰冰无法食用,一个香喷喷绵软可口,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火。一如煮饭,有了火,人体内的水与气就能旋转起来。

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肺脏有气,肺才能主持呼吸运动,让水气周流;心脏有气,心才能保持神明不乱,让智慧如常;脾脏有气,脾才能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让戊戌旋转;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让血液生发;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让营养归藏。只有当每一个脏器的气血都正常时,整个生命体的运行才能正常,身体才是健康的。反之,有一个脏器的气血不正常,就必然影响到生命整体的气血运行,人就处于病体状态。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的确。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一般将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已然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实际上,古老中医确认,气乃人体生命运行的动力,是人体通道的开拓者——确保生命物质的运输通畅。气,乃人的生命以及一切生命须臾不可缺的,故称元气。

胃气、脾气、肝气、胆气、少阳之气、少阴之气、太阳之气,都是火。火能让其上升,故,阳气能推动和温煦。肺气清凉,故能收敛,让气随血水下降。升降轮转,中气生矣。此外,阳气可以让身体保持恒定温度,可以抵御外邪入侵,故称“卫气”。

卫气是人体卫士,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护卫人体健康。

气的固摄作用

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精液、液、津、汗、唾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

液是液,津是津。液,藏而不流,以濡以养,浸润为常。如,血液,心液,髓液。津,周流不息,以濡以粪,发青皮泽。

血液循行于血管以营养身体;津周行于腠理以濡养肌肤与毛发;液固藏于骨腔、器官以濡养滋润骨骼与器官;精液固摄在精囊中。保证这些有形物质通行且各居其位的就是气。

有的人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其原因就是气虚,导致身体通道不畅,不能有效地散热,只好打开汗腺紧急散热。气盛,则人通体宽舒,一切生命运行从容不迫。

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这是对气血关系恰切的概括。

气的作用在于通过呼吸的节律运动推动血液流行,故称“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阴密则阳固,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封闭于有形的空间——器官或肢体内,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同的器官中的气各有独特的性质与作用。

所以,当人之气虚——气不足之时,人体动力减弱,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不够,人体自然疲劳,更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形,导致血栓。

只要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小的瘀点,嘴唇的颜色较暗,这些就是血瘀的症候。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是人气虚的结果。反之,如果人体内血量不够,就无法涵容足够的气,直接导致气虚。这样,就会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换言之,气虚者,未必血虚;但血虚者,一定伴有气虚。

一般气虚,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组成方剂强气。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使用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肝火、肝阳上亢、痰阻引起的头晕目眩,饮食积滞或湿浊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等实邪致病,不宜使用诸方。二是气虚兼有实邪的病证,强气法宜与祛邪法配合使用。

补气,一般药方有补元气、脾气、肺气、心气、肾气之分。肺主气,主一身五脏六腑之气;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故气虚多与肺、脾二脏相关。

1、强元气:党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

发高烧、做手术、生孩子,尤其是现在长期用抗生素、放化疗等病人,都是元气大伤,久亏肾气,故可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可使身体早日复原。用人参者,宜多喝水,以便吸收好,防上火。当用人参补气的时候,不宜太过,否则会出现口腔溃疡、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扁桃体炎、出鼻血。

2、补脾气:白术、山药、白扁豆

脾气虚以脘腹虚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泻为主症,可用玉屏风散补卫气,以固表敛汗;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以强中气。人一般一天一次大便,但有的一天大便三四次、不成形,中医称为大便溏泄。这样的人胃口不好,有胃炎,甚至有胃下垂、脱肛,女性则或有子宫下垂等,这都是脾气虚所致。补脾气一般用白术与山药,可提升脾气。如果舌苔厚,可以加白扁豆,既补脾气又祛湿。

3、补肺气:甘草

肺气虚以少气懒言、动辄喘促、怕风自汗为主症;还可能容易累、说话没力气、盗汗、失眠、心慌气短、妇科病、月经提前、量多、量少,乳房肿块等,都可以通过补肺气来改善体质。咳嗽喘是常见病症,这样会伤肺气,导致肺气虚。患了咳嗽喘的人常用甘草片。甘草可以止咳,能专补肺气。

4、补心气:西洋参、红参

经常加班、熬夜、劳累,都会觉得心跳加快,严重了会心慌、气短,这是心气虚的表现,也是心脏病的前期兆。此时,西洋参和红参是首选。

5、补肾气

肾气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下八点:口味重(脾胃功能弱则需要重口味调元气助运化);老年人小便时头部打激灵(肾气不足,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故小便时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敛住肾气;酉时发低烧(气血虚,肾气大伤);成年人胸无大志,容易满足现状(肾精不足的表现,小孩子肾精充足,故志气高远);坐时不自觉地抖腿,说明肾精不足;年纪轻轻白头发(肾主发);春天手脚冰凉;盗汗(汗为心液,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引起)。

六味地黄丸是以补肾阴为主的中成药。注:只有在肾气不足的时候补充才最有用。

日常食补:植物种子最能补肾壮阳,可用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组合。食物中花生、榛子、核桃、杏仁可补充肾气。韭菜子的壮阳功效也很好(注:阴虚火旺者忌服)。

气者,命也。中气者,循环之中宫也,升降之机也。故,医家治病,首在中气!气强则身体强也!气强则血不虚也!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udiannao.com/hxyys/55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