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夏秋交替季,这个时节便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听说,比手足口病还凶残的疱疹性咽峡炎最近高发?这该怎么办?
别急!先来跟着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两个疾病,源于同一个“恶魔”
提到疱疹性咽峡炎,总是会被一同提起的就是手足口病,它们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柯萨奇病毒和EV71为主。也就是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同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
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很容易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到7天。
虽然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源头相同,表现症状却不太一样。
手足口病表现为口腔出现疱疹,流涎拒食,同时手掌和足底,臀部,膝盖等部位有可能出现皮疹。而疱疹性咽峡炎表现口腔有疱疹,而手足、膝盖、臀部没皮疹。但有些患儿可以先有口腔疱疹,之后手足等部位再出现皮疹,所以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需密切观察手足膝盖臀部等部位有无皮疹出现。
对抗“恶魔”,四条“红线”要守牢
红线一:宝宝发烧超过三天,需及时就诊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孩子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如果患儿超过三天高烧不退,或出现浑身发软,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并发脑炎可能,需及时就诊。
红线二:别凑热闹,少去人多的地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所以,体弱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红线三:外出回家及时洗手,家长自己也不要忽视
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都是这样要求并且执行的,对自己就难免松懈,这同样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
成人接触了手足口病毒同样可能感染此病,由于成人抵抗力强等原因,没有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但是已经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了。虽然没有相关症状,但体内已经携带了该病毒并且也会向外排毒,传染给孩子。
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
红线四:不要乱用抗生素
有的家长说用抗生素去预防,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是杀菌和消炎的作用,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乱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菌群混乱,无形中会延长病程,加重病痛。
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以给孩子接种疫苗。
去年11月,我国自行研发生产的EV71灭活疫苗已上市,可预防由EV71感染的多种疾病,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
一旦确诊后家长在家应如何照料患儿?如何护理(1)患儿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做好呼吸道隔离,患儿与其他患儿或正常儿分室居住,接触者应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空气对流。
(2)促进舒适
保持室温18-22摄氏度,湿度50%-60%。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饭后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洗口腔。年长儿饭后漱口。
(3)发热的护理
卧床休息,衣被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引起体温进一步升高;
为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及时更换汗液浸湿的衣服;
加强口腔护理;
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并准确记录,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保证充足的营养及水分给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健康指导(1)小儿的居室应宽敞,整洁。室内采取湿式清扫,经常开窗通气,成人避免在小儿居室内吸烟,保持空气新鲜。
(2)家长应合理喂养小儿,及时添加辅食,加强营养,保证摄入足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要营养平衡,纠正偏食。
(3)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的发生。
(4)在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家长应尽量少带小儿到公共场所去。如有流行趋势时,可用食醋熏蒸法将居室消毒。
(5)在气候骤变时,应及时增减衣服,既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又要避免过多的出汗。
北京红缨连锁旗舰园
○
东尚蜂鸟幼儿园
○
红缨教育--让幼教赞美生命
西安市雁塔区东尚蜂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