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巳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
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
中式推拿的主要优点
中医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开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点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仅是以痛为输,而且还必须根据经络联系的原则,循经取穴。
具有恢复体力、减轻疲劳、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休抗病能力、调节脏腑,美容减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能。中式推拿可使人体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增加人体皮肤的营养从应,改善皮肤的呼吸,有利于皮肤表面汗腺和皮脂分泌,能达到美容的目的。中式推拿可使人体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增加人体皮肤的营养从应,改善皮肤的呼吸,有利于皮肤表面汗腺和皮脂分泌,能达到美容的目的。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团队介绍
孙祖前
重庆市针灸学会会员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医院康复科、医院软伤科进修学习,师从郭剑华等国医大师,医院针灸科工作十余年。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膝骨关节炎、面瘫、脑梗塞、脑溢血后遗症等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擅长针灸推拿、小针刀、中药外用(膏丹丸散)、水针刀、神经阻滞、骶管注射、射频消融和臭氧注射等中西医治疗手段。
潘志翔(特聘专家)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医传承工作室成员、重庆市针灸协会会员、针法专委会委员、参与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穴位灸疗大全》.曾在医院进修软伤,重医附一院康复科进修康复医学,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使用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锨针、火针等),灸法,平衡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神经阻滞、穴位埋线、神经弹拨等技术治疗各种急慢性扭伤、肌筋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腱鞘炎、失眠、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罗长煜
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诊疗工作。年--年6医院工作。曾任住院部内科主任,门诊部主任。从事内科诊疗工作48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对内科疾病的诊疗有独到之处。48年的工作得到了经治病员、家属的认可,好评,有一定的知名度。
夏瑞全
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用中、西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经验丰富,效果显著。擅长中医内科、用中药治疗肺气肿、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咽炎、脑出血后遗症、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更年期综合症、荨麻疹、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小儿夜哭、夜磨牙、小儿消化不良、厌食、肝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降闭、妊娠呕吐等疑难杂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