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朝众志成城,盼明日花开疫散公卫新冠肺

编者按:包爱华副主任医师于2月3日进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重症病房,战斗于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最前线。危重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救治困难重重,在两周的工作期间,24小时全天候在岗成为习惯,按时吃饭和睡眠则变成奢望,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今,包主任病房工作期满,进入隔离阶段。借着他的文字,我们得以一窥重症病房工作的惊心动魄和医者情怀。

2月2号下夜班,晚餐时接到院办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早上就要到位于金山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报到。这里是全上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成人患者的唯一定点医疗机构,也就意味着我要去抗疫最前线了。

这次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我们市一呼吸人的心。我的导师周新教授早在10天前就已经身先士卒驰援武汉了,驻扎在武汉最早的也是收治病人最重的定点医疗结构---医院。科主任张旻教授也一直冲在上海防疫的最前线。受到他们的影响,我们其实很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面对这样的疫情,只能义无反顾地选择战斗。

突发而至的命令还是有些猝不及防。很快接到科主任和医务处领导的电话,叮嘱我安心工作,注意防护,家中有事尽可托付,内心非常感动。事起突然,妻子倒是显得很镇静,只是在不停地给我准备各种各样的东西,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她的肩上了,内心的歉疚却也无法用更多的语言去表达。妻子性格豪爽,临别时就一句“好好保护自己”,扭过头她已眼圈泛红。

医院专门安排了车送,早早就到了金山。与我同期抵达的还有瑞金、中山、医院的专家。前一天晚上和科室谢博士还联系过,他比我早来两天,目前在轻症病房,从生活和工作方面都帮我仔细介绍了,所以满心轻松,隐隐还有“公卫聚义”的期待。

到了之后被告知,我们这一批是被申康的王书记点名抽调,要进A3病区,也就是这里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房。不仅不能跟谢医生一起工作,甚至缘悭一面。这一出乎意料的安排也让自己隐隐有些担忧,为了怕家人担心,我没有告诉他们我要进重症病房的消息。

进行了咽拭核酸筛查和感控培训后,第二天一早我们就首先来到了位于A4病区的一个会议室,里面聚集了上海很多感染、呼吸、重症等专业的大牌教授,领衔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网红教授张文宏主任,由他们组成的专家组每天在这里通过视频给病房里面的危重病人进行逐个会诊。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视频的那一头也围坐了不少人,那就是我将要前往工作的地方了,Hold不住地有些紧张和期待。

还是坐着车,我们从A4来到了A3。虽然都在A区,但是感觉还是花了一点时间的。金山的公卫中心占地面积很大,景色可与度假山庄幽美。极目望去,湛蓝的天空之下,草地、树木、喷泉、回廊、小楼,仿佛置身于一处皇家园林之中。那些相隔甚远的看起来崭新的黄褐色3层小楼,便是病房楼了。看着这画一般的景色,真想寻一僻静处,找一块干净的草地躺下来嗮太阳。

▲公共卫生中心美景

美妙的念头刚刚闪过,我们便来到了A3病房楼下。“进了那道门,您就不能出来了,多多保重”,送行的公卫张副院长笑着跟我道别。跨过这道普通的玻璃门后,随着电子锁轻轻地“咔哒”一声,于此刻的我而言,世界分成了两部分:门外是静好的岁月,门内是战斗即将开始的地方。

进门登记好之后,负责生活接待的护士长便发给我一个脸盆,里面拖鞋、袜子、内裤、牙膏、洗浴用品等应有尽有,基本就是背包入住。放下行囊,换上绿色的手术衣,我就来到了二楼的清洁区。

首先来到生活区,里面的各种零食和饮料让我有些目不暇接,“随便吃,随便喝,都是免费的”,里面的护士长笑着说。“谢谢公卫的盛情款待”,我也不客气地拧开了一瓶可乐。随后被领到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聚着一帮年轻的医生,他们医院以及公卫中心本部的呼吸科、ICU、麻醉科和中医科的骨干。他们正在热烈的交谈着,相互之间开着玩笑,言语表情甚是轻松。他们进驻的时间有的比我早一天,有的比我早一周,有的甚至年前就已经来了。

接下来我的任务就被确定了,我将作为医疗组长在A3病区的二楼工作。我的组员包括来自十院急诊ICU的郭大夫和来自公卫中医科的陆主任,2天后又加入了来自仁济南院麻醉科的何主任。我们组负责了4个危重病人和4个稍微轻一点的高流量氧疗的患者。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就像被突然空投到战场的战士,前一秒仿佛还置身事外,下一秒就要面对气势汹汹扑来的敌人。病情就是敌情,作为医疗组长必须立即进入角色。抓紧时间在电脑上浏览病史资料以后就进隔离病房了。

穿上隔离服以后才真正体会到那种闷热,拉上拉链,似乎身上每个毛孔都觉得憋闷。对于汗腺发达的我来说,恨不得在里面装上一个电风扇。没办法,这是必须忍受的。戴好手套、脚套、护目镜,一应俱全,在身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如此全副武装后才能进入隔离病房面对需要我们救治的病人。

▲隔离病房工作照

经过积极的治疗,我所在的医疗小组管理的4名危重患者,两例已经明显好转,进入撤机阶段,另两例危重患者目前病情也比较稳定,总体来说还是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五大天团入驻以后,病人都被重新分配。随着接力棒传到了市一俞康龙主任的重症团队中,我也如释重负。

▲医院ICU俞康龙主任团队胜利会师

但我的工作并未中断,作为新团队的一名老队员,全力帮助团队尽快熟悉环境、尽快了解病情,又成为了我的工作中心。没想到,科室的才华担当谢博士也从A1调来进入到市一团队,我们最终还是实现了在公卫的“聚义”。只要疫情不熄,大家在公卫的战斗必然不止。在此也衷心祝愿“五大天团”诸事顺利、化腐朽为神奇、赋垂危以重生,早日凯旋。

▲医院呼吸科的“爱国”组合(包爱华、谢国钢)

转眼之间,两周的时间飞逝而过。遵照申康的安排,我撤离换防了。回想这两周的时光,宛如做梦一般。

凶险时,是我的心跳随着患者的氧合指标上下翻飞;

幸福时,是近距离接受大牛专家的临场指导和工作肯定;

悲伤时,是本来稳定的患者突然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快乐时,是看到患者恶化的趋势被扭转,指标在好转;

惊心时,是接到护士的电话说谁谁谁氧合不好了,进来看一下;

平静时,是对着电脑端详各个病人的CT影像演变,寻找蛛丝马迹;

甜蜜时,是看到儿子见我穿隔离服照片,咯咯大笑;

苦涩时,是儿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却无言以对;

开心时,是面对着每天花样繁多的美食和夜宵,作出“艰难”的选择;

烦恼时,是大快朵颐之后发现自己身上的衣服变紧了。

短短的两周时间,也足够我认识很多好老师,好兄弟,好姐妹,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奉献、执着和担当的情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了。

这短短两周的光阴,将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宝贵记忆。坐在隔离酒店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绚丽的阳光,看着隐隐透着嫩芽的枯树,衷心期待祖国大地早日春暖花开,疫情烟消云散,大家再回到从前安详的日子里,可以父母相伴,可以妻子团圆,可以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过着日复一日、轮回复始的工作。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上海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撰文│包爱华

编辑│谢国钢

(觉得不错,欢迎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udiannao.com/hxyys/47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