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汗腺炎是大汗腺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炎症,常发于腋窝、外阴、肛门周围等大汗腺分布区域。发生于肛周的汗腺炎则称之为肛周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组织是好发部位之一,多个汗腺感染、流脓、反复发作形成相通的皮下瘘道。但多数瘘道不与直肠相通与齿线隐窝腺没有联系,也不通入括约肌间隙。细菌感染可导致远端大汗腺导管发生角质性栓塞,大汗腺导管扩张,出现炎症。堵塞的大汗腺导管破裂后,炎症向邻近大汗腺扩散,形成脓肿、破溃、纤维化。
病原菌主要为金葡菌,发于外阴及肛门部者可为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肥胖、多汗、局部卫生欠佳、搔抓等因素,均易诱发本病。由于某些原因,如大汗腺口角化或排除不畅,可招致细菌感染而引发本病。
主要症状
1.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多发一在身体肥胖,皮肤汗腺增粗,油性分泌物较多,常有粉刺的中青年人。
2.初期在肛门周围皮肤可出现单个或多个与毛囊大小一致发红、肿胀的小硬结、疖肿、脓胞,多自然破溃流出黏稠有臭味的脓性分泌物。
3.炎症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逐渐形成皮下溃疡、窦道和瘘管。窦道由一个发展到十余个不等。许多窦道皮下相通,融合成片,窦道一般围绕肛门达数厘米,瘘口也可达数十余个。病变仅位于皮下,不与直肠、肛隐窝相通,部分局部皮肤形成瘢痕。
诊断
淋巴结炎结节较大、坚实,炎症浸润较深,附近有化脓灶。多发于身体肥胖,皮肤汗腺油性分泌物旺盛,常有粉刺、痤疮的人。肛周皮肤大汗腺毛囊部数个发红、脓胞、化脓多自然流黏稠有味分泌物。反复感染逐渐广泛蔓延,形成浅表的皮下窦道和瘘管,瘘管与肛管常无明显关系。病变部位皮肤呈褐色、皮肤变硬、变厚,部分组织瘢痕化。
检查
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初起时大汗腺附近有很多中性粒细胞,还有密集成团的葡萄球菌。以后小汗腺也可受累,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最后腺体被破坏,周围有异物巨细胞浸润。愈后皮肤附件均被破坏,并形成广泛纤维化。
治疗
1.内治抗感染治疗;抗雄性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2.外治
(1)局部应保持清洁卫生,可用0.1%雷夫奴尔溶液、0.5%新霉素溶液或马齿苋煎剂等,清洗患处,2~3次/d。
(2)早期损害可用热敷或用莫匹罗星软膏、鱼石脂软膏涂搽,以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症状。对已成熟的脓肿,应切开排脓。
(3)对慢性化脓性汗腺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易复发,故主张早期采用外科治疗,对病变处进行广泛的病变切除、植皮,再给予抗菌治疗,争取一期愈合,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3.其他早期可用超短波,浅层X线放射治疗。对顽固性病例可行手术切除后皮瓣移植植皮。
预防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避免出汗时冷水浴面。
2.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
想了解更多肛肠医学知识,请北京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