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康熙字典》中记载:“《说文》皮细起也。《玉篇》皵也。《梁书·武帝纪》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汤垕书鉴》曹弗兴善画,作人物衣纹皴绉。又董源画山石,作麻皮皴。”
由此可见“皴”的本义为皮肤坼裂,即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如《梁书·武帝纪》记载:“执笔触寒,手为皴裂”指的便是手因感受寒邪侵袭而出现的皮肤干裂病症,同时其又可以作名词代指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此外“皴”还可以指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的中国画技法。
“皴”所代指的手部皱裂性皮肤病,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所造成的局部皮肤干裂褶皱,不仅影响患者的仪表还会因为伴发如疼痛、感知异常等其他不舒适症状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皴”常发作于秋冬相对干燥的季节,其发病原因较多,由于掌部皮肤较厚,加之秋季节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含量减少,导致人体的皮脂汗腺均分泌较少,加之此类疾病易感人群多有油脂分泌较少、皮肤干燥的特殊体质,因此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皴”的发生,多数患者在感染此病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手部皮肤痒、手部皮肤受损、手部皮肤脱屑、手部自觉疼痛等适感觉。
应对皮肤干裂对人们所带来的困扰,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当中也总结出了对于护养皮肤独特的疾病认识与治疗思路,其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①预防为主,治养结合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治疗的同时可以滋养肌肤,在养护的同时可以防治疾病,双管齐下,协同作用,保持健康亮丽的肌肤。
②剂型多种多样,用法有讲究
剂型有澡豆、面脂、面膏、胶剂、散剂、汤剂等。不同的方剂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均有不同,如散剂有像澡豆一样洗手面的,有调和后涂面的,还有像去角质膏似的涂摩。
③药味不拘多少,调配灵活多变
润肤泽面方中既有单方,也有几十味药组成的复方;药物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成配方。且配方可以根据季节等变化而改变。
④补益药配伍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
在润肤泽面方中多是补益药配伍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调和气血,祛邪扶正,润泽肌肤。多使用动物脂肪补虚、润肤,芳香理气药行气、活血、通络并防止面脂等变质。
⑤合理应用有毒中药,祛腐生肌,加快皮肤新陈代谢,使肌肤润泽
国家规定了在制作护肤品过程中,某些有毒药物禁止添加或限定剂量,如含铅类药物。但有些药物未见明确的皮肤损害报道,有关桃仁、杏仁、细辛、牛脑等药物外用对皮肤的副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⑥说明使用注意事项,原文中说明方剂的使用时节及贮藏方法,或使用禁忌,如“慎风日”、“不得见大风日”、“勿见风”、“勿使阜荚”、“忌近火炎手”。
⑦适当考虑经济消费能力
润肤泽面方中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是常用的、平民化的药物,昂贵的药物较少。比如珍珠、玉屑、檀香、阿胶、鹿角等使用频率较低。这样使得药物美容自唐以后逐渐进入平民百姓家,成为整个社会的潮流趋势。
而专门针对“皴”这一病症的方剂在应用防风、尚归的频率上稍高,对辛夷、白附子、杏仁的使用较低。中医认为手足皲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气血不和,外受风寒致使血脉凝滞,肌肤失养而发病。方剂多配伍解表药和活血化癖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治疗皲裂的方剂是美容治疗类方剂中最多的,这或许与古代防寒保暖困难有关,皮肤皲裂的发生率较高。治疗皴裂的方剂除了作用于唇面的脂膏剂,更多的是作用于手足的膏剂和洗剂。
治疗手足皲裂的多是单独的方剂,药味较少。
①方中多使用油脂类药物,如猪脂、清油,补虚、润肤,使裂隙软化、肌肉闭合;
②有的方剂中加入花椒、姜等温性药物,辛温散寒、活血通络;
③较少使用有毒药物。
大部分方剂不仅药味少,且药物易获得,取材简便、用法简单,有一些方剂很像收录的民间验方,如《普济方》中有“回神膏”,方用生姜汁、红糟、猪脂、盐研烂炒熟,搽入皲破裂隙内,刚开始时疼,一会儿便皮软皲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张翼飞
编辑:张翼飞
参考文献:
[1]金汉鼎,何晓敏,李焱.中西医结合治疗手部皴裂性皮肤病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5(24):51-52.
[2]李瑞.中医古籍润肤泽面外用美容方的组方及用药特点[D].北京中医药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