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疗法汇总针灸内服

温馨提示:

欢迎免费订阅蜡灸堂

公众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如果患者无临床症状,血中尿酸浓度高于正常值,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浓度如果达到饱和溶解度的话,这些物质最终形成结晶体,积存于软组织中。最终导致身体出现炎症反应。痛风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和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引发。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关节急性剧痛和红肿反复发作、血尿酸增高、痛风石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痛风病的一种病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而引起病损及炎症反应。该病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关节及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痛势剧烈,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急性发作期间可有发热(38~39℃)、头痛、心悸及厌食等全身反应。急性发作后1周左右,症状逐渐消失,关节亦可恢复正常。但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甚至不能完全缓解。本病的间歇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但随着病情加重,间歇期可越来越短,可在耳轮、耳垂、关节皮下出现玉米粒大的痛风石。同时关节内的痛风石造成关节侵蚀破坏,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引起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者关节因破坏而强直,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肾功能不全等。此病在欧美国家较为多见,肥胖及饮食条件优良者较易发病。好发于30~50岁的中青年男性及绝经后妇女。男女比例为20:1。

中医病因病机

  早在中医学文献中已有对本病病因病理的描述,如《医学入门?痛风》认为痛风多因“血气疲劳不营养关节腠理”所发,并指出痛风后期有“痛入骨髓,不移其处”的临床表现。本病的发生与风、寒、湿、热、瘀血、痰浊等因素有关。从临床上看,患者或因外感风湿,郁而化热,湿热郁滞关节,使关节剧烈疼痛,红肿发热;或因外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阻滞气血,不通则痛,故使肢体关节疼痛;或因外伤瘀血内停,或因过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使经脉痹阻而发病。

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学认为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与家族遗传有关,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等多种原因引起。近年来,有人发现痛风患者有过敏体质的表现,如某些患者误食一种食物后,同时可引起痛风和其他过敏症状。此外,外伤、过度运动、饮酒、过量进食高蛋白饮食、肥胖、急性感染和外科手术等,都能导致痛风的复发。从病理变化看,痛风系因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盐类在组织中沉淀而造成病变。

临床表现

  典型的首次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多为单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及拇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关节。急性期多起急骤,常在夜间突发,可因疼痛而醒并且彻夜不能入睡。病情反复发作,则可发展为多关节炎,或游走性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可伴有发热、寒战、疲倦、厌食、头痛等症状。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局部皮肤红肿转为棕红色而逐渐恢复正常。有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慢性期尿酸钠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疼痛加剧,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出现痛风石,痛风石以关节和肾脏较多见,外耳的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处也会出现痛风石,随着风石的不断沉积增多,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

  发病开始可累及包括第一跖趾关节在内的2个或3个关节。第一跖趾关节病变约占痛风病人的50%,为本病多发关节。踝、跗、膝、肘和腕关节也可见到。近年来由于抗癌治疗的开展,继发性痛风有增加趋势。原发性痛风常发现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较少且多为绝经期妇女,通常分为4期:

一、无症状期

  时间较长,仅血尿酸增高,约1/3病人以后有关节症状。

二、急性关节炎期

  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拇趾关节,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力、发热、头痛等。可持续3~11天。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成为发作诱因。

三、间歇期

  为数月或数年,随病情反复发作间期变短、病期延长、病变关节增多,渐转成慢性关节炎。

四、慢性关节炎期

  由急性发病至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11年左右,关节出现僵硬畸形、运动受限。30%左右病人可见痛风石和发生肾脏合并症以及输尿管结石等。晚期有高血压、肾脑动脉硬化、心脏梗塞。少数病人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继发性痛风病程相似,继发于血液病、糖原储存病的间歇期较短。血尿酸检查增高,最高达20mg%(正常:男7mg%,女6mg%)。偏光显微镜发现关节滑液中吞噬了尿酸盐结晶的白血球。急性期时白血球增高,血沉加快。X线检查显示关节软骨下骨的穿凿样破坏以及局部的骨质疏松、腐蚀或皮质断裂,关节间隙狭窄和边缘性骨质增生。痛风结石可为钙化阴影。

  本病的间歇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但随着病情加重,间歇期可越来越短,可在耳轮、耳垂、关节皮下出现玉米粒大的痛风石。可因酗酒、暴食、过劳或精神紧张而诱发,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严重者关节因破坏而强直。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

  痛风为一种忽发忽愈、有急性症状的慢性无菌性关节炎,多有家族史,好发于30~50岁的男性。可分为以下三期:①急性关节炎期:发作多在夜间,多发生在大姆趾的跖趾关节,患者常因受累关节极度疼痛而惊醒,并发现局部红肿,表皮干燥发亮,稍活动或轻触患趾,即可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但一到天亮,疼痛即自动缓解。如能及时给予正确治疗,症状可在12~24小时内完全消失,否则,夜间疼痛又可加剧。发作时常伴有发热、多汗、头痛、心悸等症状。这种日轻夜重的疼痛如不治疗,亦可能持续1~3周后渐渐见轻或自愈。②间歇期:可为数月或数年,在此期间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以后发作次数逐渐增加,间歇期逐渐缩短,受累关节数目增多,最后发展为慢性关节炎期。③慢性关节炎期:约50%的病人在急性发作数年或数十年后受累关节僵硬、变形,关节炎的发作已不明显,部分晚期病例可在耳郭、尺骨鹰嘴和受累关节附近出现直径1mm到数厘米的痛风石,局部皮肤溃破后可流出白色牙膏样物质。

2、辅助检查方面

  血尿酸增高,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血沉增快。

3、X线检查

  可见关节旁骨质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多位于关节面及近关节面的部位。此外,尚可见到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狭窄、关节不规则、骨赘、骨刺等增生关节炎的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

  1.湿热蕴结: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阻滞: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浊阻滞: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院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针灸疗法

一、体针

1、取穴

  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

  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金门。2、合谷。

2、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二、刺血

1、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2、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

  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

  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2、治法

  每次取一组,二组可交替应用,亦可单用一组。第一组每次均取,仅取患侧穴;第二组每次取2~3穴,交替选取,其中除阳池、太溪、血海取患侧外,余均取双侧。第一组穴刺法:先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放血数滴,然后以26号1.5寸毫针,刺对应点1针,患侧太冲、内庭及以15度角三针围刺阿是穴(此三针针尖指向三棱针放血处),使用泻法,留针30分钟。第二组刺法:在所选穴区先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规消毒,押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以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深度视腧穴而定。挤压出血,部分穴中加拔火罐,出血量以3~10ml为宜。消毒局部,并加敷料包扎固定。上述二法每周治疗1~2次,3~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三、火针法

1、取穴

  主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

  配穴:丘墟、大都、太白、血海、膈俞、丰隆、脾俞、太溪、三阴交。

2、治法

  主穴每次取2个,根据症情配穴酌取1~2个。足部腧穴用粗火针,踝关节以上腧穴用细火针。针足部穴位时,令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草纸,穴位行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左右,每穴刺1~3针,出针后即有暗红色血液从针孔喷出,待出血达10~30ml后才可止血。一般而言,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至淡时,会自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压止血。踝以上穴位可取坐位,每穴刺1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者,可在红肿的患部散刺数针,使浆性渗出物排出。上法每周治疗一次,并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

  注意:有血液病患者禁用本法。发现足部腧穴火针点刺出血量多(最多不超过30ml)是一次治愈的关键。

四、刺血加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红肿明显处。

2、治法

  令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消毒,用七星针重叩至皮肤出血,注意:要将红肿处全部叩遍。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去底磨平之青霉素小瓶以抽气法拔之,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宜。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

五、体针加指针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痛风石所在的部位。痛风石多为隆起结节,小如芝麻,大似鸡蛋,好发于耳轮、趾、指及肘部等处。

2、治法

  寻得阿是穴后,治痛风石的基底部从左右前后方向刺入4针,再沿痛风石正中与刺入痛风石基底部针垂直方向刺入1针,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以拇指用一指禅手法推患部,同时采用按压挤揉法,时间为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六、综合法

1、取穴

  主穴:阿是穴、三阴交、丘墟、太白、太冲、内庭、金门。

  配穴:趾部加大都,踝部加商丘,膝部加犊鼻。

  阿是穴位置:红肿处。

2、治法

  主穴为主,每次取3~4穴,据发病部位加配穴。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红肿甚者叩刺出血,局部肿胀不显者,叩至局部潮红,其他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刺之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手法或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施手法1次。每日1次。

  加服中药:防己3g,生黄芪12g,白术12g,桑枝15g,忍冬藤30g,牛膝12g,木瓜18g,地龙12g,显芍15g,桑寄生18g,全蝎4条,蜈蚣2条。后二种焙干研细末,分2次冲服。上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内服。针刺服药均以7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治疗二个疗程。

中药内服疗法

  山东省名老中医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好发于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人,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故治宜益气温阳、泄化浊瘀为大法,审证加减,待气血调和、气化正常、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可用下述利湿泄浊散瘀汤加减治疗痛风病,短期效果明显,长期疗效巩固。

方药组成

  茯苓30g,桂枝15g,苍术15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萆薢15g,羌活15g,独活15g,防己15g,黄柏10g,桃仁15g,红花10g,半夏15g,陈皮15g。加生姜3片为引。

服用方法

  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温浴患处。

功用 

  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泄浊散瘀。

组方依据

  痛风以其疼痛阵作、来去如风的临床特点而得名,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多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见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跖踝为多见。方用茯苓益脾培土、淡渗利湿,桂枝甘温助阳,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阳除湿,桂枝得茯苓不发表而专注化气行水;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渗湿除痹;土茯苓、萆薢解毒除湿,疏利关节,分清泌浊;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防己、黄柏清利湿热,消肿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化瘀散结;半夏、陈皮、生姜燥湿,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利湿祛浊、解毒散瘀、通络除痹之功。药渣再煎外敷熏洗,以内服与外浴治疗相结合,3~5剂即可缓解疼痛。

加减运用

  形体肥胖者,加泽泻、槟榔以增加利水渗湿、行气化滞之功;形体虚胖浮肿者,加黄芪、冬瓜皮、生姜皮以益气补虚、利湿消肿;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浊,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因此,痛风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下肢膝关节肿痛者,加木瓜、紫苏叶以化湿通络,宣畅气机;关节红肿者,加生石膏、知母、虎杖以清热通络,利湿消肿;关节漫肿痛甚者,加白芥子以温化寒湿,涤痰利气,通络止痛;关节剧痛者,加全蝎、蜈蚣以开瘀定痛;关节腔及泌尿系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以化石通淋;伴见头晕昏沉者,加石菖蒲、荷叶、薄荷以疏肝解郁,开窍醒神。

中药蜡灸专治慢性病、沉疴顽疾

中药蜡灸疗法

  将《关节蜡灸》敷于痛风部位、T5~L3。湿热蕴结、瘀热阻滞型加敷环肘关节;痰浊阻滞型加敷小腿中部外侧;肝肾阴虚型加敷小腿下部内侧。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蜡灸治疗痛风 按语 

  一切疾患的发生都是某种原因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所致,“治病必求其本”。调整人体阴阳,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是治疗疾患的关键。

  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正气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等邪则是本病的外因。病位在肌肉、关节与筋骨。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以扶正祛邪,祛风散寒,利湿清热,活血通络为主,增强机体代谢。

  在多种治疗方法当中,蜡灸疗法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蜡灸的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加快组织对水肿的吸收;同时,其治疗部位汗腺分泌渗出增强,有利于肿胀的消退。石蜡的机械压缩作用可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压,可以防止组织内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出,减轻水肿的形成,同时迫使静脉血和淋巴回流,有利于肢体消肿,其作用机理和压力治疗有相似点。石蜡的油性可以使皮肤组织保存柔性和弹性,使组织液和血液不容易在局部潴留。

  临床取穴以局部阿是穴区及背俞中穴区为主,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选取背俞中穴区,其中膈俞为血会,有利气宽胸、活血化瘀之功;肝俞、胆俞为肝胆之背俞穴,有疏肝利胆、行气通络之效;脾俞、胃俞为脾胃之背俞穴,有健脾益胃、利湿导滞之功。肝、胆、脾、胃之脏腑,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诸穴相合,相互为用,与膈俞相配,对肝、胆、脾、胃气滞血瘀者更为适宜,故可扶正健脾,滋阴补肾壮骨。临床根据证型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区。瘀热阻滞型加曲池穴区,以清热利湿通络;痰浊阻滞型加丰隆穴区,以化痰祛瘀通络;肝肾阴虚型加三阴交穴区,以补肾强筋壮骨。

  石蜡的温热作用较深又较强,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了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使中药有效成分到达患处,可促进嘌呤代谢,又可有效地缓解症状。中药蜡灸疗法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从而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双重作用方式。

注意事项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固定冷敷24小时后可热敷,注意避寒保暖,宜大量饮水迅速中止急性发作。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西医多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但易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在治疗痛风时,需要注意痛风的预防和康复,重视饮食禁忌。有一些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未再现剧烈疼痛,但过食肥甘厚味,尤其是进食肉汤、鸡汤时,又出现关节疼痛,夜间加重,故患者在饮食起居方面要非常注意。

四低一高防痛风

  痛风症是尿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在使用药物治疗痛风症的同时要配合饮食治疗,坚持低嘌呤、低热量、低脂肪、低盐及高水分供给的“四低一高”食疗原则,以达到减少外源性尿酸的形成和促进体内尿酸的排泄目的。

1、低嘌呤摄入

  进食过量的嘌呤可转化成为尿酸,加速痛风发作,所以痛风患者需长期进食低嘌呤餐,即每天摄取少于毫克的嘌呤。高嘌呤的食物如各种动物内脏、脑髓、浓肉汤、海鲜、豆类、花生、菠菜、菇菌藻类、咖啡、浓茶等,最好尽量避免。多吃含嘌呤较少的面粉类制品(面条、馒头、花卷、面包等)、芋头、红薯、莲藕、土豆、玉米、新鲜蔬果等。

  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多与核酸结合成核蛋白,其中核酸分解为嘌呤,继而分解为尿酸,容易诱发痛风发作和加重痛风病情。此外,与动物蛋白相比,豆类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代谢废物较动物蛋白更高,大量食用豆制品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在痛风急性期,豆制品和干豆类食物是绝对禁食的,缓解期豆制品也要限制食用。

  尿酸在碱性环境中容易溶解,所以应多吃蔬菜、水果、坚果等碱性食物。可采用周期性植物性饮食,如黄瓜日、西瓜日、苹果日等。

2、低热能摄入

  因痛风症患者多伴有肥胖、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故应降低体重,限制热能。当然也不能减重过快,应循序渐进,每星期减重不宜超过0.5~1公斤。痛风患者每天若进食低于千卡的热量,或节食不当,也会增加血尿酸的含量。

3、低蛋白质和脂肪供给

  蛋白质应限制在每天80克内,选用牛奶、干酪、鸡蛋、谷类等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尽量不用肉、禽、海鲜类等含嘌呤较高食物。慢性痛风症患者也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摄入少量肉、鱼类。居家煲汤不应超过两小时,除了食用前先去掉汤表面的油层,痛风患者还应尽量做到只吃固体少喝汤。此外,痛风患者的饮食应偏清淡少油,脂肪摄取过多会抑制尿酸盐的排泄,宜控制在每天50克以下。少食煎炸食物、糕点和肥肉,烹调建议选用植物油。

4、低盐禁烟戒酒

  低盐禁烟戒酒

  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禁烟戒酒,啤酒本身即含大量嘌呤,过多饮酒还会引起乳酸升高而阻碍尿酸的排泄。禁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的调味品。

5、高水分供给

  每日液体摄入量宜在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和预防肾结石,促使尿酸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者,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液体补充。另外,注意供给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蔬菜和水果富含维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的溶解和清除。而含碱的食物(如苏打饼干、加碱馒头、碱性矿泉水等)有助于制造碱性环境,促使组织内郁积的尿酸盐溶解排出。

  家中常备薏苡仁:薏苡仁,俗称六谷米,可食可药,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解热、消炎、镇痛、抗骨质疏松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久痹之人,可将薏苡仁与粳米、赤小豆、百合、大枣等煮粥常服。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经常活动关节,没事多活动你的手指和脚趾,膝盖和肘部,做做伸展运动,这会赶走尿酸结晶在关节处的沉着。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消除紧张情绪。

蜡灸堂系列产品之——

关节蜡灸

关节肿、痛、增生、骨刺、积液、僵直、陈旧性扭挫伤、活动艰难、伸屈不利;退行性关节炎、滑囊炎、滑膜炎、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痛风等症状。

温经散寒,通脉止痛;舒筋活络,祛风胜湿;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滋补肝肾,强肾壮骨;补血益气,扶正祛邪。对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红细胞黏附活性,改善关节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缓解粘连,修复损伤韧带,改善关节晨僵,控制病情发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蜡灸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种,有针灸所不为、内服药物所难能的功效,对内、外、妇、儿诸科病症都有独特的疗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气止痛、调节脏腑、健脾和胃、祛风除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它与针灸、推拿等一起构成了中医理疗医学的基础。

  江苏蜡灸堂在继承传统蜡疗法的基础上,本着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原则,将中药与蜡疗和针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取穴、配穴、疗法、药方、辩证施术、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地研究总结,又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经络穴区为施术部位配合经现代科学精心研制提取而成的中草药作为蜡灸药方施术,对皮肤和腧穴进行物理刺激作用和药理效应作用,内病外治,通过经络运行,调节脏腑,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治疗疾病,保护机体健康的目的,使蜡疗在施治技术和诊疗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江苏蜡灸堂以“严谨做事,精诚做人”的原则,药材等物料一律选用上好的原料,繁杂的加工流程每一步精益求精。蜡灸堂所用的蜡质为高品质美容蜡,药物选用上等中药药材,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生药中心粒径在5~10微米以下,细胞破壁率达到95%,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易于溶出和被人体直接吸收,起效更加迅速,治疗时间短,见效快。

  蜡灸使药物经皮肤吸收和渗透,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在温热作用、药理作用和机械压迫作用的多重作用下,药效更为充分,能使症状快速消除,标本兼治,持久而稳定。

  由于蜡灸产品是经过皮肤由表入里,直达病所,不需要经过肝、脾、肾等器官的代谢作用,所以蜡灸疗法更绿色,无毒副作用,没有药物依赖性,安全性极高。

{蜡灸堂}招商加盟

欢迎广大朋友们前来实地考察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武汉哪家好
白癜风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udiannao.com/hxyyf/4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