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
自身炎症疾病(Autoinflammatorydiseases,AIDs)的特征是在缺乏自身免疫典型特征(如自身抗体或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情况下,出现似乎无缘无故的全身炎症。成熟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没有感染的炎性疾病被定义为中性皮肤病。其呈现出与AIDs中发现的相同的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组织损伤效应分子。包括PAPA(pyogenicarthritis,PGandacne,化脓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PASH(PG,acneandsuppurativehidradenitis,坏疽性脓皮病,痤疮和化脓性汗腺炎)或PAPASH(pyogenicarthritis,acne,PGandsuppurativehidradenitis,化脓性关节炎,痤疮,坏疽性脓皮病和化脓性汗腺炎)。其具有皮肤受累的共同特征,其特征是中性粒细胞的积聚。因此,AIDs和中性粒细胞皮肤病具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先天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IL-1家族产生增加和无菌性的富含中性粒细胞的皮肤炎症。
IL-1b水平达到临界阈值时,可诱导组织损伤。IL-1b的过度表达通常与炎症体功能的失调有关。影响炎症体复合物的蛋白质或调节炎症体功能的蛋白质的突变与AIDs有关。IL-1b的过量产生触发了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如TNF-a和干扰素(IFN)-c,以及趋化因子等,它们负责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导致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此外,中性粒细胞本身是IL-1b的重要来源,这表明它们在放大和维持炎症中起作用。IL-1b直接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因此它可以通过延长中性粒细胞的寿命来增强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
IL-17在自身炎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活化的主要因素。IL-17通过增加趋化因子(主要是IL-8)的局部产生来放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募集,并与各种其他细胞因子,特别是TNF-a协同作用。
促炎细胞因子(主要是IL-17,但也包括IL-1和TNF-a)也诱导金属蛋白酶(MMPs)的产生。炎症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合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不适当活性,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导致组织破坏,并通过促进跨内皮中性粒细胞迁移影响趋化因子的产生。
PAPA与染色体15q上影响PSTPIP1基因的各种突变有关,在N端有F-BAR结构域,在C端有一个SH3结构域。
PSTPIP1的突变可能影响其磷酸化促炎分子如嘧啶的功能。最初发现的PAPA突变位于F-BAR结构域,导致PSTIP1过度磷酸化,导致炎症体的组装和激活以及随后的IL-1b释放。IL-1b的过量产生触发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
对于PASH,有人认为携带大量CCTG基序重复的等位基因靠近PSTIP1启动子,解除了对PSTIP1表达的调节,使患者易患中性粒细胞炎症。最初假设,像PAPA综合征一样,PASH是一种单基因疾病,但现在有证据表明其可能为多基因疾病。皮肤中白介素-1b及肿瘤坏死因子-a、IL-17过度表达。
临床表现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一种典型的嗜中性皮肤病,通常表现为皮肤溃疡。PAP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和关节无菌性炎症,尤其是肘部、膝盖和脚踝。疼痛、复发性、无菌性单关节关节炎伴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当疾病持续时,关节侵蚀经常发生,可能导致关节破坏,尽管关节症状趋于减轻,皮肤症状在年轻人中变得更加突出。
皮肤受累各不相同。脓疱病是常见的。通常在青春期出现,并可能在成年期持续。临床病理特征为单处或多处疼痛性溃疡,腿部边缘呈紫红色、隆起且受损。痤疮是一种影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临床多态性炎症疾病,由开放性粉刺(黑头)、闭合性粉刺(白头)和炎性病变(如丘疹、脓疱和结节)组成。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包括伴有异常皮脂干细胞分化的紊乱性角质化,但最近已证明痤疮丙酸杆菌通过炎症体激活诱导的自身炎症成分也参与其中,从而将痤疮与经典的AIDs联系起来。其他皮肤病学表现包括银屑病和酒渣鼻。
白细胞增多和高水平的急性磷酸酶反应物反映全身炎症。PAPA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发现了增加量的IL-1b和TNF-α。
最近有人提出PASH可以通过没有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来与PAPA区分开来。
PAPASH综合征关键分子特征是Th17/TNF-a轴激活中性粒细胞,这与银屑病、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关节炎和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治疗
因为IL-1和TNF-α的过度表达,因此目前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生物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IL-17在这些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新作用,IL-17拮抗剂在未来也具有使用前景。
文献解读
CugnoM,BorghiA,MarzanoAV.PAPA,PASHandPAPASHSyndromes:Pathophysiology,PresentationandTreatment.AmJClinDermatol.;18(4):-.doi:10./s---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