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们的朋友圈被“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信息刷屏了。炎热夏季已至,不少疾病和事故已经盯上抵抗力弱小的宝宝。
治得了,不如防的好,小编总结了夏季儿童的高发病,欢迎大家补充和传播,让更多家长提高警惕。
疱疹性咽峡炎与感染肠道病毒有关系,目前发现有22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最为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型血清型。病毒可通过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人与人传播,部分血清型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症状:表现为急骤发热,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口腔后部出现红色的疱疹或溃疡。大龄儿童可能会有不适、头痛、咽喉痛、吞咽困难和腹痛。
发病人群: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中的常见病,大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多在5~7岁以下)。也有累及较大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散发病例的报道,所以成年人也是会被感染患病的。成人的临床表现跟大龄儿童相似,发热和咽喉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如何治疗:对于肠道病毒,没有特定的抗病毒治疗可用,治疗措施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
1)监测体温,腋温38.5℃或耳温39℃以上,或者还有明显发热不适时,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咽喉疼痛时,可酌情使用含有薄荷成分的喷剂喷喉(建议1岁以上儿童),也可以在进餐前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
3)注意饮食以流食、温度不要太高的食物为主,在没有胃肠道症状的情况下也可进食酸奶、冰淇淋等冷饮,不仅可以镇痛,还能补充一定的能量;
4)注意休息,居家隔离,至少2周后才能返回幼儿园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同时注意观察,如果出现重度脱水、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情况,及时就医采取进一步治疗。
预防措施: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注意卫生,勤洗手,在高发季节注意戴口罩。
当然,最近朋友圈还在传播关于此病的一些谣言,我们现在要破除谣言!
“请有孩子的家长们注意了!近期流行一种疱疹性咽炎,是一种新型病毒,该病传染性极高”、“疱疹性咽炎的症状甚至比手足口病还要厉害”……
前段时间,不少家长在微博、 真相
其实,疱疹性咽颊炎与手足口病一样,都是因感染了柯萨奇病毒引起的。而且发病症状和传播的途径都很相似。但也存在很大区别:
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是“疱疹性咽峡炎”病发的高峰,并不是什么新型的病毒!所以妈妈们不必过于“恐慌”。
“大家不要亲吻孩子了,再喜欢也要克制,新一轮病毒感染来了,疱疹性咽峡炎得了会让孩子高烧40度不退,嘴里全是疱疹,疼到无法进食。医生警告,不要亲吻孩子,这个病毒是大人通过亲吻传染的。”
近日,一篇名为《不能亲小孩,会亲出疱疹性咽峡炎》的文章在朋友圈不断扩散,称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是通过大人的亲吻传播给孩子的。
真相
疱疹性咽峡炎确实有较强的传染性,患儿最好采取隔离措施。从医学角度严格来讲,通过飞沫传染的疾病,除了亲吻,近距离打喷嚏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因此疱疹性咽颊炎由大人的亲吻传给孩子的说法有可能会发生,但这也是非常少见的个例。
和手足口病一样,疱疹性咽峡炎也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就像普通感冒一样,所以家长不用太紧张。只要家长勤洗手多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就不必纠结能不能亲吻孩子这个问题。
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一种儿童传染性疾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症状:宝宝手、脚及口腔出现疱疹,可伴有发热、厌食、咽痛等,少数严重者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发病人群: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是婴幼儿和儿童,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重要提醒:如果娃娃在3岁以内,发病3天以内出现以下症状,就有可能是危重型的手足口病,医院: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吃了退烧药但效果不好;
2、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如何治疗:感染手足口病的轻症患儿一般不需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
1)患儿饮食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要少食多餐,饮食以不烫、不凉、不咸、不酸为佳,以减少进食时患儿嘴疼;
2)注意不要让病儿接触其他儿童;在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
3)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4)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奶瓶、餐具、毛巾以及玩具等日常用具要消毒;室内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5)孩子身上的水泡不要挑破,以防感染。
预防措施:可注射EV71疫苗,但由于病毒具有多样性及变异性,注射疫苗只可预防主要病源EV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所以,就算注射疫苗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同样要做好环境和宝宝个人卫生,加强幼儿营养,少带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夏季蚊虫多,而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传播,90%的病人发生在7、8、9三个月。
症状:乙脑的发病初期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类似,起病较急,高热,伴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同时多伴有嗜睡和精神倦怠。
发病人群: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近些年由于疾控部门给小儿普种“乙脑疫苗”,发病率大减,但未接种的无免疫力的幼儿、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隐形感染率达53-90%,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及时就医: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千万要及早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救治,尽可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预防措施:
1、接种乙脑疫苗。我国已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8月龄和2周岁的儿童各接种一次乙脑疫苗。
2、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子孽生地,降低蚊虫的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灭蚊防蚊。杀灭蚊虫,使用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叮咬,提倡不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多,排汗不畅,容易导致汗液储留,引起局部皮肤发红、发炎,生出痱子。
症状:瘙痒及轻微的烧灼感,易形成囊肿和毛囊炎,抓破后,很容易成为脓包疮。
如何治疗:
1)开空调风扇。不要听信什么“不能开,会感冒”的话,夏天近40℃的高温,大人都受不了,更何况小孩子啊!温度调到22~26℃,孩子不出汗就行。一旦凉快了,痱子2-3天就会消退。
像脖子、屁屁这些痱子多的部位,还可以多晾晾。比如多趴着抬头,每日定时晾屁股。
2)每天洗澡。水温不要太高,大概30℃左右;洗澡时稍微用点力,把堵住汗腺的角质层搓掉,这样汗液容易排出。但要掌握好力度哦,别把孩子皮肤擦红了。
洗澡时,也不要用十滴水,不仅没好处,反而可能刺激皮肤,让孩子更加刺痒。
3)涂抹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洗剂止痒效果明显,但要注意痱子破了就不要用,拿毛巾包着冰块敷一下,每次2-3分钟,多次地敷。
4)出痱子后别用痱子粉。痱子粉一旦遇汗结块反而会堵住汗腺,不建议用。
预防措施:宝宝长痱子,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捂热、排汗不畅所致,因而预防宝宝长痱子,只要汗液及时挥发掉或被清洗掉,就会减少长痱子的几率。
敲黑板:痱子可不是夏天特有的,冬季由于室温过高,家长给孩子穿得过多,经常搂抱,起痱子的孩子也不少。保持居室的通风,使空气干爽,适当减少穿着,保持皮肤透气和全身干爽,都可以有效预防痱子。
综合上述预防措施,防止生病,最主要就是做好卫生!卫生!卫生!,同时让孩子加强锻炼,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出现以上不适症状时,医院确诊就医。
长按识别快享爱青岛5.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