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藓·
//
足藓,俗称脚气,即“举世闻名”的香港脚,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
足藓的病因
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
脚气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主要是皮肤癣菌感染,当然会分许多亚型,有黄癣菌、白癣菌等。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1.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
2.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
3.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
4.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
5.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藓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
1.水疱型
2.糜烂型
3.鳞屑角化型
足藓的治疗
1.要坚持用药
2.不要乱用药
3.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
具体而言: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用1∶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2.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3.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
4.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原则上应先局部抗细菌感染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黄连素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
5.全身治疗对于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6.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呋喃西林液冷温敷,必要时还要全身应用抗生素。
足藓的预防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3.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足癣。
6.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文/王雨桐
责编/赵磊磊
审核/黄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