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非常敏感、脆弱,掏的时候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朵感染,甚至还可能引发永久性的伤害。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少人还是放弃不了掏耳朵的销魂感。
医生一直提醒大家,不要用棉花棒清理耳朵,但很多人都不理会。
除了棉花棒,最好也不要用其他东西挖耳朵。这会把耳垢推入耳朵深处,造成听力下降,甚至损坏耳膜。
耳垢其实并不脏。耳垢是耳朵分泌的物质,能够起到杀菌、保护耳道的作用,全都清理干净反而会有损害。
其实,耳朵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很多人一生都不需要特别清理。由于遗传因素,有些人的耳垢就非常多,如果你觉得耳垢太多,最好也不要用棉花棒清理,去医院找医生帮忙比较好。
耳垢一般只会出现在外耳道。但因为人们总是用棉花棒清理,就可能将耳垢推向耳朵深处,造成阻塞。用棉花棒清理耳朵周围即可,不要插入耳道中。
清理耳朵的方法
可以用盐水清理耳朵。将盐水滴入耳道中,摇晃几下,然后冲洗干净。
婴儿油、矿物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都可以用来清洗耳朵。如果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过敏,最好先涂抹在手腕上,一个小时后没有过敏反应再使用。
使用过氧化氢清洁耳朵也不错,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洁液体。最好购买专门的滴耳器,使用这样的设备将液体滴入耳道中。
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意外情况,建议还是去找医生,他们那里总会有合适的工具。
专家强调:如果耳垢不是太多,还是不要挖耳朵了,不管是棉花棒还是其他工具,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它耳屎,在医学上叫做“耵聍”,耵聍有保护耳朵的作用。
人的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能分泌出的一种淡黄色且粘稠的分泌物,也就是耵聍,俗称耳屎。当它接触空气以后就会变干燥,形成一层薄片,附在人的外耳道中。有些耵聍比较粘稠,叫做油耳。它们可以挡水,还能挡住细菌的入侵。
综上耳屎对耳朵具有保护作用有事没事掏耳朵的行为很容易损伤外耳道如果挖太深还会损伤到耳膜引起中耳炎因此除非感觉耳朵不适否则是耳屎不需要掏的看科普·懂生活
掏耳朵,跟抠鼻孔、撕脚皮比,
不需要偷偷做、暗暗爽。
甚至可以明码标价,
堂而皇之来套“采耳”?
掏耳朵那种酥酥麻麻的感觉很酸爽,掏出一大坨的成就感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人掏耳朵上瘾天天掏,结果把耳朵掏出问题来了。
张大爷就是这样,患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平时也没其他爱好,在家闲着就掏耳朵。有一次,他洗澡后用棉签掏耳朵,不幸掏出个坏死性外耳道炎,甚至引起了面瘫和颅内感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好几个大手术,才算是把命保住。最终,被掏的这只耳朵,听力永久丧失,面神经也牺牲掉了。
代价这么大吓不吓人!到底还能不能愉快地掏耳朵了?
不掏不自在?
有人痴迷掏耳朵,是因为耳屎这名字实在不雅,下意识地就关联到眼屎、鼻屎,甚至“翔”……不清理干净必定会浑身不自在!
其实,耳屎也就是耳垢,在医学上还有个相当文艺的名字,叫做耵聍。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橙色或淡黄色的蜡质分泌物,同时还混有灰尘和皮屑。它的主要成分为60%的角蛋白,12%~2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以及6%~9%的胆固醇。
我们俗话说的“湿耳”“干耳”,其实是由皮脂腺分泌的不同决定的。“干耳”的耳屎会比较容易脱落,而“湿耳”即油性耳屎,更容易堆积在耳道里,甚至长期积累导致耳朵堵住,表现为耳鸣(耳朵嗡嗡嗡)、耳痛(哎呦哎呦)、听力下降(什么!你说什么?)。
我们国人中只有4%~7%是所谓的“湿耳”,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你有幸成为“湿湿的”这一小撮,请记住,并非疾病状态!
“不掏党”胜出!
掏,还是不掏,这是一个问题!
其一:作为耳道耵聍腺产生的神奇分泌物,耳屎的存在并非毫无意义!它有润滑保湿、保护耳膜、抗菌防噪和自洁防尘等作用。
其二:耳屎会随着你的一举一动排出来,特别是咳嗽、咀嚼等动作如同神助攻,让旧耳屎顺势滚出耳道,给新耳屎腾空间。就是说,外耳道有着正常的新陈代谢及自洁作用,功能很强大,无需劳您亲自动手掏!
其三:掏耳朵其实是个高难度动作,你确信自己掌握到了要领?
最终……“不掏党”三连击直接K.O.“要掏党”。结论是,大部分人没必要掏耳朵,特别是“干耳”,且耳道不那么弯曲的人。
自行掏耳的伤!
很多人都已经习惯自己瞎掏耳朵,有用长指甲的,有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的,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按下孩子一顿乱掏!其中的伤,了解一下?
用力过猛,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甚至并发中耳炎。
方法不当,可能将耳屎推向耳道深部,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压迫鼓膜引起耳鸣,眩晕。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使就诊时清理的难度加大。
用不干净的挖耳勺、长指甲等挖耳,易挖出细微的伤口,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尤其是有些老年人迷信采耳足疗店,却不知消毒不正规极易造成交叉感染。还有一些人喜欢掏耳后用各种药水滴入耳道美其名曰杀菌,这样做也会破坏正常的皮肤屏障,可能导致外耳道湿疹,越来越痒,继发其他感染。
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比如最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能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耳屎真的会越掏越多,经常掏就会分泌得越来越多。而且,新分泌的耳屎可能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正确姿势学起来!
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屎。
如果耳屎量大,造成耳闷胀感,甚至导致疼痛或听力丧失,医院耳鼻喉科寻求专业帮助。
大量的耳屎堆积在外耳道,临床上称为外耳道耵聍栓塞。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或是用耳道内窥镜直接取出,或是滴药软化耳屎后取出。
如果你一定觉得掏耳朵很爽,毕竟掏耳朵算是增进感情的便捷方法之一,那你就要学习一下掏耳朵的正确姿势。
尽量用温暖、湿润的棉棒,擦拭耳道,将耳屎粘出。不要用牙签、火柴、笔芯等硬质物品,试探你最脆弱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分泌性中耳炎等中耳疾病的耳闷胀感极易与外耳道耵聍栓塞相混淆,自行掏耳极易延误病情。
对于诸如合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外耳道狭窄、既往未曾清理耳道、“油耳”、耳痒有渗出液等情况的患者,切莫自行掏耳朵,医院就诊!
小小耳道大有乾坤,
温柔对待才是正解!
作者|医院耳鼻咽喉科张玉洁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宁宇
掏耳朵触电般的酥麻感,让人上瘾!却不是越干净越好,小掏怡情,大掏伤身来源:家庭医生(jtys)有一种舒服,叫做掏耳朵。那触电般的酥麻感,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来说就是: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尤其是从中掏出一大坨,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啊~~~很多人因此沉迷于掏耳朵不能自拔,觉得掏得越干净越好,隔三岔五给耳朵“搞卫生”。其实,真没必要。耳shi并非一无是处耳shi虽然带个“shi”字,但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医学上有一个文艺的称呼——耵聍(音同丁宁),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分泌物与灰尘、皮屑混合而形成的。毫不夸张地说,耳shi是耳朵的天然保护伞。01抵抗细菌、病毒感染耳屎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性膜,赋予外耳道抵抗细菌、病毒侵害的作用。02阻挡外物入侵耳shi的黏性能黏住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昆虫,挡住水滴进入耳道内部,避免耳朵被感染而引发外耳道炎、中耳炎等。03保护鼓膜耳shi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由此可见,耳shi并不是必须清扫出去的垃圾,反而是有功之臣,它一直默默地保护着耳朵。悄悄告诉你,古时候,人们还会把耳shi作为润唇膏或者治疗刺伤的药膏哦。耳朵有自净功能,并不需要特意去掏有些人总认为耳shi是脏东西,不掏心里不舒服。这就是典型的手贱综合征,耳朵真不需要你这么勤快给它做卫生。第一,耳shi对耳朵有保护作用,这点上文已经说过了。第二,耳道天然的自净功能,大部分人的耳shi能够自行排出。比如说话、吃饭、打呵欠时,耳shi会随着下颌关节的运动而自然脱落,排出体外。第三,频繁掏耳朵危害多。刺激外耳道皮肤分泌更多的耳shi,从越掏越多。
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引起感染,导致耳朵疼痛、瘙痒、流脓。
不小心捅破耳膜,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永久丧失听力。
共用挖耳工具,会传染疾病,最常见的是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外耳道乳头状瘤。
所以,如果耳朵没有不适症状,就不需要特意去掏。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掏,特定情况下还是需要掏掏的。什么情况下,该掏了?平时耳朵痒,耳shi多了,掏掏也无妨。但记住小掏怡情,大掏伤身,一周最多掏一次。自行清理时,最好使用软质小棉棒,在外耳道口处轻轻旋转,且深度不宜超过1.5厘米。千万别用发卡、牙签等尖锐物掏,容易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但如果耳shi结成团块,堵塞了整个外耳道,出现耳朵堵塞感、听力减退时,就需要专业人员来清理了。这种情况最好由专科医生帮助清理,以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不要自己动手或者去理发店、足浴按摩店或者街边的那种小摊儿掏,容易出问题。提醒:千万别随意给孩子掏耳朵孩子的耳道皮肤娇嫩,用棉签或牙签去掏易致外耳道的皮肤受损引起炎症。更有甚者可损伤鼓膜,使听力下降。如果孩子耳shi较多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由医生取出。(想起小时候,我妈在灯光下给我们掏耳朵,没聋真幸运)为啥有人耳屎干,有人耳屎油?之前一个妹子在后台留言:确实有人耳shi“又干又浅黄”,为干耳,也叫糠耳;有人耳shi“又湿又黏”,为油耳,我国大约有10%~20%的人耳屎是油性的。油耳,是因为耳朵油脂分泌比较旺盛,所以分泌出的耳屎就油油的、比较粘稠,有的会凝聚成团,有的会流出耳外。决定耳屎干油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一般来说,黄种人干耳多,而白种人、黑种人则多为油耳。所以,“油耳”并不是所谓的身体湿气重导致的,也不是耳朵有炎症所致,属于正常现象。冷知识:一般油耳的人也会有狐臭。有人对油性耳屎的人作了调查,发现有93%左右的人同时有狐臭存在。因为油耳和狐臭,同属大汗腺类型,是同一个基因控制的。这就是为啥外国人爱喷香水的原因,因为大汗腺发达,很多人都有狐臭。为了掩饰体味,他们有喷香水的习惯。耳朵健康小提醒,记住了01夏天游泳,谨防“游泳性耳炎”夏天到了,不少人都会去游泳,一定要谨防“游泳性耳炎”。尽可能保持耳朵干燥,游泳时使用游泳帽、耳塞或特别定制的模具。
进水了,应该耳朵朝下,用力拉耳垂,以便水能从耳孔中流出;
或者将干毛巾、干纸巾、棉签放入耳朵,将水清出来。
还可试试用吹风机来干燥耳孔。注意吹风机的风速和温度都要处于最低档,并与耳朵保持一定距离。
02亲吻勿太用力,当心吻破耳膜耳朵是个敏感部位,很多小情侣在亲密时喜欢互吻耳朵。这里提醒一下,亲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因为耳膜的厚度仅有0.1毫米,相当脆弱,如果用力不当,很容易导致鼓膜穿孔。所以,最好是换个部位亲,毕竟一激动谁也掌握不好力度。另外,还有个地方也不能乱亲——脖子上的颈动脉窦。△图源/网络这是个要命的部位,一旦受力过大,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按压3秒:头发昏、眼冒金星;按压5秒:使人昏厥、神志不清;按压10秒:使人痉挛性抽搐,抢救不及时会致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