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古称为薄贴,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合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是中医外用药物中的一种特有剂型。《时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膏药制法的记载,后世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的治疗上,骨伤科临床应用更为普遍。
“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遇温则烊化而具有粘性,能粘贴在患处,使用方便,药效持久,疗效确切,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约,深受腰腿痛、风湿病、肩周炎、颈椎病等“老毛病”患者的青睐。贴膏药似乎成为一种习惯!
然而,临床上经常会听到一些患者抱怨声:现在的膏药不如以前管用了;贴了很久膏药病痛依旧不减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效果差缘于使用方法不当!
贴膏药虽是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是很有讲究的。
贴膏药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掌握好适应症
膏药有较多的药物组成,适合治疗多种疾患。用于治疗损伤,可坚骨壮筋、舒筋活络,可用坚骨壮筋膏;用于治疗寒湿,可祛风、散寒、除湿,可用狗皮膏、追风膏;用于溃疡伤口,可祛腐拔毒,可用拔毒膏。一般较多应用于伤筋、骨折的后期,可用化坚膏,若新伤初期无明显肿胀者,可直接使用化血祛瘀膏。用于损伤兼风湿,可用橡皮膏、损伤风湿膏。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不可随意“通用”。
临床上常常听到患者说,某某医生外用膏药治好了某类骨折。对此,我建议患者一定要讲科学,对于骨折治疗,我强调是骨折复位、内或外固定和功能锻炼,外用膏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盲目轻信贴膏药来接骨,很容易造成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留下残疾或者畸形。
我院的温通膏、温性通筋贴膏、祛瘀消肿膏、跌打祛风膏、安泰巴布剂、通泰巴布剂等就是骨科疾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掌握好正确方法
贴膏药贴膏药贴膏药首先要贴牢,不能有太多皱褶,否则会影响疗效。在贴膏药之前,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贴膏药时应先将膏药与衬垫分开一部分,然后将这部分先粘贴于最痛处的附近,然后再顺着痛点方向边粘边将剩余的衬垫撕去,这样既可准确地将膏药中央贴于最痛点,并且还可使膏药粘贴得平整无褶。冬天气候寒冷时,由于气温比较低,膏药的粘性往往会降低,附着性较差,不容易贴得牢,这时应该用微火烘烤膏药后再粘贴,或者粘贴好了以后,再用热水袋敷一下,以便粘贴牢固,增加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加热的温度不能过高,因为膏药中大部分都含有麝香、冰片、樟脑等香窜之品,在高温下容易挥发而失效。如果粘贴的部位毛发过多,最好剃净汗毛,这样不仅能使膏药粘贴牢固,而且还可避免撕揭时带起汗毛而引起疼痛。
掌握好准确部位
一般来讲,对于身体表面伤痛部位,因为比较容易碰得到摸得着,所以贴膏药的位置比较容易判断。然而,对于那些机体体内的疼痛,贴膏药的位置比较难判断,因此很多人“估计”着贴,这样膏药治疗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切记:在贴膏药前必须摸准疼痛点(阿是穴),然后将膏药的中心对准最痛处贴上。有些膏药必须贴于特定部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引起下肢痛,有时不伴腰痛,膏药不仅要贴在腿部最痛处,也要贴在腰部或环跳穴处。再如小儿暖脐膏治小儿寒积腹痛,须贴于肚脐上,未满月小儿则应贴于脐下小腹部;十香暖脐膏治脘腹冷痛,可贴于脐腹,也可贴于痛处。再如阳和解凝膏,使用时要贴在颈项后的大椎穴。
掌握好适当时机时间
贴膏药前应该先找医生明确病因,不能一遇颈肩腰腿痛,一贴了之。擅自用药、盲目用药,可能耽误病情,甚至埋下隐患。比如出现肩背痛,如果是胆囊炎或心绞痛引起,擅自盲目贴膏药,收效可能甚微,风险可能很大。因为右肩背痛可能是胆囊炎在作怪,左肩臂痛可能是心绞痛惹的祸。
如痛风发作常会出现第一跖趾关节处红肿热痛,如果自作主张地使用祛风湿止痛膏以止痛,实际并不妥当。因为痛风是由于体内血尿酸水平增高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血液所能溶解程度,发生结晶而沉积于关节而导致关节发生局部炎症,产生红、肿、热、痛表现的一种体内嘌呤代谢异常的疾病(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