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存药废医rdquo死灰

北京医院治雀斑 https://m-mip.39.net/nk/mipso_9473078.html

中医是什么

一、从中药说起

由于诺奖颁发给了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这几天中药或植物药的话题有些火。简单说一下中药!我们古籍里大量存在的中草药,其在临床的使用依据,都是来自于群众古今实践经验的积累,如果说有药理,那也都是在这些累积的经验之上的一种抽象性的总结,临床使用之时,最终还是回到这些具体的经验之上的。现代制药工业貌似先进,但其基础依然也是建立在偶然的经验(比如伟哥的发明)及后续有意识的动物试验之上,许多草药药效都是偶然性的发现并有意识的在人体数百千年反复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当然,不是全部),或许怀疑其可靠性,但完全可以像青蒿素一样做遴选(现代制药工业,也都转向对生物制药研发,比如抗癌新贵紫杉醇、抗流感病毒药达菲等,都是来自于植物,则古今草药学的积累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制药学的宝库。)

我国中草药其实有两个系统组成:中药、草药。前面说道草药的临床使用,都是来自于经验积累基础上的总结,而中药则是有着阴阳五行学说、气味理论、升降学说、归经理论、天人感应理论、神仙不死理论、甚至气象逆抗学说(比如南方药材多性凉,北方寒冷地多性温等)等等纷繁复杂的理论支配之下的药物运用,而且这些理论个体本身都有非常明显的局限,并不能合理解释药材的功效,于是凡是能套上的东西都混杂在一起,为了解释一味药的药理,天文、推步、地理、气象变化、社会习俗等等在中药学中随处可见。

其实这些中药理论,都是来源于对临床实践的逆向推理,并且,中草药也仅仅是中医临床的一个工具(关于工具,后面会详说)!然而学习中医的人士,往往试图从这些推理本身去把握实践,这逆向推理的过程中,固然保存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都很片面,沉迷于此的结果只有两种:1、妄自尊大,“书未有我未曾读过”,但真的临床上手之时,却发现是无根之木,所谓“读方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临证三年,书中无可用之方。”2、钻牛角尖:当临床遇到挫折,绝大部分中医学生都转向了现代医学,但有一部分人却钻进了牛角尖,进入了玄学境地。正是因为中医学这种逆向推理的特征,导致了中医学精华部分的认知障碍(认知不清,更不用谈学习了),也正是“师带徒”呼声越来越响亮的原因,毕竟,以临床带理论,多少能弥补中医学“逆向推理”带来的无根基的困惑。

二、中医的核心是什么

“中医学这种逆向推理的特征,导致了中医学精华部分的认知障碍”!那中医学的核心或精华部分是什么?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对于黄疸的治疗:

“张仲景《伤寒论》:诸黄,猪膏发煎主之方,猪膏八两、乱发大如鸡子,一枚,右二味,纳发膏中煎之,发消尽研,绞去膏细滓,分二服,病从小便去也。

《肘后》疗黄疸方:烧乱发,服一方寸匕,日三,秘验,酒饮并得。

《肘后》疗黄疸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柚,暴得热,外以冷迫之,热因留胃中,生黄衣,热熏上所致方:猪膏一升,右一味,成煎者,温令服。尽服之,日三。燥屎当下,下则稍愈便止。”

从上引用的资料可以解读出张仲景和葛洪用猪油和乱发(后世称血余炭)来治疗某些黄疸症,猪油可以补虚润燥,血余炭可以活血利小便,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来测定这两个“药材”,恐怕不会从其中找到对肝炎病毒有效的成份,那为什么张仲景和葛洪却分外自信,说“病从小便去也”、“燥屎当下,下则稍愈便止”?

我们再看一下《伤寒论》,太阳病治疗用解肌法、发汗法;阳明病用吐法、清法、下法;少阳经用和解法;三阴经用温化法。这些都是什么方法呢,无他,以发汗、涌吐、排便、排尿等生理本能活动为治疗目标而已,与上一段黄疸的治疗异曲同工!

为什么人体的本能活动,在中医里却成了治疗方法或治疗风向标?盖因这些生理本能活动,正是人体这个复杂系统与外界能量交换的途径,这里可能要引入系统论的概念,只有保持系统内与系统外(对人体来说就是身体内和外界)能量的正常流通,这个系统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在人体,眼耳口鼻、肛门、尿道、汗腺、舌下腺,这些孔窍的外分泌腺都是身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直至细胞间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以及致病物排出体外的器官组织;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觉系统则是系统外进入的途径。

当系统外异物对系统发生侵犯之时,系统必然自然发生对抗并导向恢复系统自身平衡,比如六经中的三阳病,正是外界致病生物或非生物致病物质对人体发生侵犯,人体自然的用本能活动将致病物排出系统或者通过这些本能活动的形式,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细菌感染引发发热,这发热一者正是为了杀灭入侵的细菌(故而感冒发烧早期不可用药干预),二来发热之时将气血引向体表,阻碍细菌在体内的进一步侵犯,此时辅助以发汗的方法,是辅助机体气血更好的导向体表,但又要控制好发汗的度,不可过汗,汗血同源,过汗则消耗人体系统内的气血,气血乃正气之基,耗伤正气则反助邪!再比如三阴病,则是系统内部本身的功能障碍,用附子干姜等,正是打通系统内之阻滞(附子通行十二经),以有助于系统的自我恢复,人体有非常奇妙且不可思议的自愈力,中医技术的奥秘,就在于因势利导,辅助人体的自主调节。

故而中医的核心,正是深刻的理解了人体这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隐藏着的不可思议的自愈力,并掌握了这个内外开放系统独特的运行轨迹,并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营卫气血理论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理论将这些核心概念刻划出来。

理解了中医核心的思想,并掌握升降出入等本能系统在内外开放的复杂大系统中自适平衡所实行的调节途径,临床便可举一反三,技术操作手段也就多元起来,可以用针,可以用药,可以用心理引导等等,我们观看古今医案,便可见历代医家方法演变无奇不有,比如华佗治一郡守,用怒激法;比如叶天士巧用梧桐叶催产等等便是。

回到开头所举用猪油、乱发治疗黄疸的例子,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医的核心思想,才有可能去理解为什么没有治疗肝炎成份的两个另类的“药物”,却能发挥实际的效用。这也是草药和中药的一个区别点,草药的运用,纯乎经验累积,而中药的运用,则是在中医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运用,两者并行而不可偏废,是以民国时期“存药废医”的主张,遭到最激烈的反对,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中医是什么?用现代话语体系言表:中医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对人体的合体研究!至于外在表现形式,则是随手取用,可以用药,可以用针,可以推拿按摩,可以刮痧,拔罐....,这些都是中医随手借用的工具!需要强调一点的时,工具仅仅是工具,中医用刮痧,用拔罐,并不代表用刮痧、拔罐就是中医(实际上,这两者仅仅是民间疗法),同理,中医用植物药,并不代表用植物药就是中医,以理类推。“中医”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当然,中医更重要的是对人这个复杂开放多元系统的真切认知、诊察以及技术操控(这个属于非其人不传的内容,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本书)!

中医能存活至今,正因为“中医”是对人这个复杂系统的研究永远不会落伍(尤其针灸,我一直在说,针灸这个最古老的学问也是最前卫的学问—对脑功能的研究,现代医学还停留在MRI动态成像层面,我们已经操控脑功能变动治疗疾病年以上,为什么这么说?以后有空再聊。)!中医历史上经历印度药学,波斯医学,甚至古希腊医学的冲击及交流,最终都将他们容为己有(我们现存的中医里有大量的外来医学成分)。再次强调一遍,工具仅仅是工具!真正的中医,并不会拒绝现代药学、影像学、以及人体相关检查等现代医学手段,不仅不拒绝,还可以用出新的天地!那些还陷在神神叨叨不可自拔中的所谓中医,不妨依然尊重,毕竟和赤脚医生一样,他们依然能部分解决实际问题,承担相应历史使命!

三、中医的未来

中医是系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在这个思维里,所有的症状都是表象,是显露在外围提醒身体出现障碍的信号,在这表象背后,往往有着深层次的系统原因。借用《金刚经》的话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表现在外的表象,都是梦幻泡影,陷入其间,会难以自救,而抓住核心,则可以用看似简单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故而在中医的经典里如是描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固然这是讲针刺技法,其实一样通用于所有中医医疗技术,包含方药。

详细来讲,各种不同的疾病,其表现所在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能影响整体,出了重点部位的主诉症状之外,往往同时还伴有许多尚未引起患者重视的全身症状,此时,从局部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而从整体入手,则效果直捷。

真正掌握了整体观和侦察核心系统障碍的技术,则可以推广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包含复杂的疑难杂症,所以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全科。当然,中医技术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早期处理干预,是中医的优势所在,病入膏肓的疑难,扁鹊尚且遁走,就莫过于为难现代中医了(可以尝试,至少多些希望)。

中医学源远流长,年的积累,包含内容极其庞杂,内部流派纷呈,并不是铁板一块。各种主要的学派,虽然他们适用的理论框架有着显著差别,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药物使用经验也有显然差异,但背后的内容实质是相通的,对于现代中医从业者来说,比较理想的办法是掌握整体论,将各家学说及其经验熔于一炉,形成有机集合体,如此,则外感与内伤界限就可打通,伤寒与温病也毫无对立,主火、养阴、瘟疫、肝病、血瘀、毒论等等学说,自然可以在这个整体里各有贡献,不仅传统医学内容可以借此融通,现代医学知识也完全可以完美融入(季子经验,传统医学的优势,大都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阐释),临床疗效的提升,也就可以给予更多期待与信心。

更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udiannao.com/hxyzj/60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