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之变美美篇二

还记得我们上次说的中医艾灸么?今天第二篇出来啦!

1.艾灸清除黄气

我们中国人是黄种人,正常的面色应该是弱黄色中带红、微白黄红隐隐、白皙明润而含蓄。这表明其阴阳平和,气血充盛,精气内在而容光焕发。但地处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广西、福建的一些女性,则面如土黄,有的则表现为灰黄色或黄褐色,当地人称之“黄气”,亦有笑称“黄脸婆”的。有黄气的女性,一般多不是病态,更和肝炎等疾病无关,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美貌。

取穴:神阙穴、足三里。

配穴:如关元、中脘、中极、命门、大椎。

功效:培补肾元、温运血行、健运脾胃,血行则淤化,清除积存已久的瘀滞。

用法:用鲜姜切片,直径2-3cm,厚约0.2-0.3cm,中间刺孔,吸去姜汁,再将其置于灸头处,放在神厥穴及双侧足三里,灸后皮肤温热。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时间:20-30min。10次为1疗程。

治疗1个疗程,面色明显改善,退黄显红,2个疗程后,面部光泽犹如换了一个人,大部分肤色红润,面上黄褐色祛除,身体问题大为改善,特别精神饱满,倦意消失,继第3疗程后痊愈,为巩固效果,每周1次,效果稳定。

2.艾灸驱走暗疮

西医认为,暗疮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降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

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受风邪;或冷水渍洗,血热蕴结,均能酿成痤疮。

取穴:曲池、合谷。

功效: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抗炎症的作用。

操作:使用艾条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15-30min/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艾灸除眼袋

眼睑是全身皮肤中最薄、最脆弱的部位,只有0.06mm的厚度,加上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少、持续不断的眨眼动作及长期曝露在辐射及阳光下,使它成为最容易松弛下坠,造成眼袋。眼周血管回流不畅,造成淋巴代谢减缓,也会使得多余的水分及血液积聚在眼睛下方,形成肿胀,出现眼袋。

治疗:健脾利湿、补中益气,运化水液,濡养肌肤。

眼袋取穴: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用法:艾条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次为最宜。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消除黑眼圈

眼眶四周的皮肤不但特别薄弱,皮下组织也特别少,聚集在此的血管又多,皮肤下血流的颜色容易呈现在眼皮上。肌肤的功能需要由血管运送氧气和营养来带动,但由于眼部周围的血液循环容易停滞,当血液流经此处的大静脉时,接近皮肤表层下方就会出现蓝黑色的眼晕——黑眼圈。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水湿潴留、湿滞胞睑、肌肤浮肿。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房事过度或产后失调,都会导致黑眼圈的形成。而滋阴补肾、清降虚火、补虚润肤、化瘀通络,是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

除黑眼圈的取穴:水分、脾俞、三阴交、肾俞。

功效: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

操作:用艾条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次,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

5.艾灸驻生养颜

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常年坚持,必获殊益。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灸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宜于长期使用。经常施灸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影响,使人青春常驻,延年益寿。下面我为大家推荐几个艾灸的好穴位!

养生保健灸穴位: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常用配穴:气海、膏肓俞、神阙。

足三里

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这是成年人的保健名穴,一般认为青少年不宜灸,须年过三十方可选用。灸足三里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

方法:经常用艾炷或艾条灸两侧小腿的足三里,每次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20-30min。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易于调动,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阳逢阳长”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阳气偏衰的人更为适宜,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

关元、气海

气海位于脐下1.5寸,关元位于脐下3寸。二穴对泌尿、生殖系统以及人体免疫机能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关元穴又名丹田,内系元阳,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为女子维系胞宫,男子储藏精气之所。因此,常灸二穴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方法: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壮,或艾条灸30min左右,每周灸两次即可。

神阙

位于腹部脐中,具有调理脾胃、温肾壮阳,回阳固脱,延年益寿和强壮之功。用于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癫痫,腹痛绕脐,腹泻,久病,小便失禁,妇女不孕男子不育,形惫体乏,年老体弱等一切体虚之证。同时,本穴也有防病治病,抗衰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中老年保健要穴。

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膏肓俞

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阴扶阳之功。《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说明灸膏肓俞对于无病者可起到强身健骨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者可起到扶助正气、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方法:采用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2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操作:艾条灸:每穴15min,3日1次,10次1疗程。

中脘穴

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方法:艾条灸:每穴15min,3日4次,10次1疗程。

艾灸虽好,但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行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使用艾条灸,一定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更应认真守护和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无需处理,任其自愈;如遇有较大水泡,应先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放掉水液,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即可。

4.艾条灸毕,应将剩余的艾条套入玻璃试管或将其浸入水中彻底熄灭,这样能防止再燃。

5.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6.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症;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症,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咳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疔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6.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

7.灸后如发觉身体不适,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症状能迅速缓解。

医院针灸科是省级重点专科,技术力量较强,中医特色突出,治疗疾病范围较广的科室,科室以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付春爱为学科带头人,医师张文、刘晶、高莉、南媛、闫秀、闫明亮、李杠、孙小娟、王玉琢、吴宇等为团队;采用传统针灸、中药等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等科常见病及多种疑难病进行治疗,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科室中医特色鲜明、临床效果显著,擅长采用传统针法和特种针法(如电针、温针、火针、水针、皮内针、埋线、耳针等)结合现代康复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痛证、各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及现代亚健康疾病。特别对于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震颤麻痹、骨关节炎、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风湿痹证(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等)、面瘫、多发性神经病、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诊治均有显著疗效。针灸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调整和治疗,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实践证明,灸法用于长寿保健是简便而又切实可行的,实为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一种良方,效果好不好,试试就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udiannao.com/hxyys/60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