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教程

-艾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个古老的中医疗法,应用于现代也很适用。脾胃虚寒的人在吃了寒凉的东西后特别容易犯病,而犯病了还不好治疗,所以很多人都在寻求有疗效的治疗方式,艾灸可对抗虚寒症,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其具有驱毒杀菌、驱邪避讳作用。艾烟烟气就能杀死空气中的伤寒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病菌。春夏之交天气变热,正是病菌繁殖活跃期,此时熏艾灭菌,效果较好,艾灸能补充元阳,补充人体生命能量,最大减少疾病,尽享其自然寿命。正确使用艾灸疗养照顾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大家应该注意的生活理念针与灸有什么区别?   针只能通经脉,不能补元阳。灸在补元阳的同时也能通经脉。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

艾灸调整人体的机能具有整体性,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与艾灸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艾绒熏灸体表的腧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祛除体内阴气病邪补充阳气。阳气是我们身体的能量,阳气的衰减是造成一切疾病的根源,阳气充足了身体也会因为阳气的恢复而更加健康起来。艾灸是古代民间和宫廷都盛行的养生方法。在日本韩国也很流行。现代人多用“针”而忽略了“灸”,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即是对艾灸作用的肯定。

四季保养的好方法——艾灸

您可以选择在家保养,挑选适合自己的艾灸工具,另外还可以到艾灸养生馆享受更专业更有品位的服务。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哪些?

艾灸用于家庭养生保健,艾灸治疗常见病有很多,操作简单,效果好,常用的艾灸穴位都是比较容易找,容易操作,对一些疾病的普遍治疗穴位。对一些常见病及亚健康问题都有好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

1、延年益寿保健灸:取穴:足三里(定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2、胃病(胃痛、消化不良)

主穴: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定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3、颈椎病(肩颈僵硬、酸胀、痛麻)主穴: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低头颈椎棘突最高处)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阿是穴:肩颈部周围压痛点。

4、腰痛:(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主要灸疗部位:阿是穴(腰部肌肉酸痛点、压痛点、腰骶区)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肾腧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肩周炎:(胳膊抬举困难、手麻)主穴: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阿是穴:肩区肩胛骨区周围痛点。

6、腿疼/关节病:(关节炎、腿脚不利、老寒腿)主穴:内外膝眼(髌骨尖两侧凹陷中)委中穴(腘窝腘横纹中央)阿是穴:膝关节周围痛点。

7.脚跟痛:主穴:阿是穴(疼痛点)、昆仑穴:足外侧,外踝尖与跟腱间凹陷处照海:内踝尖下方

8、妇科:(痛经、盆腔炎)主穴:神阙穴(肚脐眼)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肾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腧(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系皮带处)。

9、男科(阳痿、前列腺炎)主穴:关元穴(腹正中线脐下3寸)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系皮带处)三阴交(内踝高点3寸)阿是穴:腰骶区域。

灸感,就是艾灸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很多朋友认为这单单只是指艾灸时所产生的温热感,其实这种理解不够准确(具体来说艾灸产生的热有很多种,还有些人在艾灸时会出现酸、麻、胀、痛、痒等感觉,这也是灸感。灸感跟我们艾灸后出现的红、肿、痒、起水泡等“排病反应”是两回事。

灸感的表现根据不同的体质,灸感通常有十种表现: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具体的感觉可能有时像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像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冷时会有冰冻的感觉,热时又会让人全身汗出,还有时会痒为什么会出现灸感呢?第一,因为艾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艾灸是通经络的,在“通经”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一些感觉。第二,艾灸的热力和药性通过穴位进入人体,如果体内有“邪气”,此时与艾灸补进去的“正气”相遇,正邪相搏,难免会引发一场“恶战”。这样就会在正邪相遇的那个地方产生一些影响,你感受到了,这也是灸感。产生灸感的部位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会沿着经络传导。也就是说,我们艾灸某一个穴位时,会觉得有温热感由这个穴位,沿着一定的经络轨迹向其它的穴位行走,我们称之为感传。灸感感传路线的宽窄通常与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有时可扩散到整个上肢或下肢,乃至全身。感传所到的部位可见微汗,肌肉震颤以及某些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常见的灸感类型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如灸中脘时,能感觉整个胃部暖暖的;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如灸关元时,能感觉热量不仅往里走,还会向腰两侧扩散;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向远部传导,如灸八髎穴时,热量一直传到大腿根,甚至到脚底;艾灸疗法,其治疗效果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二局部热刺激效应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三、其它作用

  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调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什么情况下不能灸?   1、孕妇不灸   2、严重心脏病慎灸   3、局部红肿热痛慎灸   4、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5、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6、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病患者等忌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udiannao.com/hxyys/49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