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今年节气上“入伏”的第一天,最高温度达到37℃,杭州市民已经体验到了炎炎夏日的酷热。再过八天(7月22日),我们将迎来24节气中最热的“大暑”,随之而来升高的气温让人们容易感觉心烦气躁、情绪波动、胸闷,精神困乏、头晕、食欲不振、失眠等。这个时候大家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起居饮食,防范疾病于未然。
气候特点
大暑是24个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一年里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
大暑养生
浙江大学医学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方娴认为,大暑节气最佳养生之法就是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辅之适当的食疗调养等来改善酷暑带来的不适感,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防中暑: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可使皮肤松弛、多汗,亦可导致体温中枢的散热障碍,使温热蓄积而发生中暑。暑天要尽量避免烈日直接照射,外出时戴好遮阳帽,必要时在皮肤上涂一层防晒护肤品,注意室内通风降温,及时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的睡眠,亦可常备一些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丸、仁丹等。
二、慎起居:夏季的着装尽量不要赤膊,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所以盛夏时节最好不要光着上身;露宿不可取,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另外,工作狂、熬夜族们要注意多休息,尽量减少夜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消暑降温的保健养生功效。
三、思饮食: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为补,选择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食物。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选用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饮食总体上要以清淡为主,三餐均衡,不要暴饮暴食,注意食物卫生,减少肠道感染。
四、重调养:大暑是全年中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脾胃虚寒、冻疮、风湿痹症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可在夏季养生中选择三伏灸贴进行调养,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体质。
今年暑夏,医院特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同时推出“益气解暑茶”,该茶具有益气养阴、消暑降火、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疲倦乏力、暑湿上火、食欲欠佳等人群。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贴敷时间:
初伏贴: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贴: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加强贴:7月31日~8月9日
末伏贴:8月10日~8月19日
工作日:8:00~11:30、13:30~16:00;
双休日:8:00~15:00。
贴敷地点:
医院1号楼一楼国医馆针推康复室
-
医院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国医馆)以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重点学科为依托,下设中医特色门诊,针灸理疗科,康复推拿科、针灸特色调理专科门诊等,馆内还设有过建春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科室人才梯队合理,现有高级职称医生7人,中级职称医生4人,其中省级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
医院经过八十余年的积淀与传承,在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省级名中医过建春教授引领下,在中医科主任、中医博士生导师包剑锋主任中医师带领下,中医科中医氛围浓厚,主要开展肝胆病、脾胃病、妇科疾病、骨伤科疾病、肿瘤和睡眠障碍等疾病和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调理等中医诊疗业务,尤其擅长各种急慢性肝病的中医治疗,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系疾病、骨伤科疾病、失眠、月经不调等各类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科室现有治疗床10张,拥有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椅)、智能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智能熏蒸仪、电针治疗仪等多种医疗设备。治疗上传承保留针灸的传统治疗方法,如毫针、头针、电针、拔火罐、灸法、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项目,对颈椎病、腰椎病、腱鞘炎、网球肘、肩周炎、膝关节炎、软组织疼痛等骨伤科疾病,以及中风病(康复)、面瘫、偏头痛、失眠、盆腔积液、带状疱疹和各种不明原因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同时科室已开展小针刀疗法、针灸埋线减肥及更年期的针灸调理,冬病夏治,冬季膏方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科室
中医科
点在看
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