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以前如何,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你问饮食禁忌问题,一定会被告知“忌辛辣刺激”。“辛辣刺激”可谓撑起了中国民间饮食禁忌的半边天。
而对于手术有伤口的病人,民间不让吃酱油,理由各式各样,最多的就是“吃酱油会让伤口变黑”。真的是这样么?
辛和辣是同义词,都是指辣的刺激。中医五行学说对应的所谓五味:酸、甘、苦、辛、咸,也就是常说的“酸甜苦辣咸”。其实,辣是完全区别于酸甜苦咸的存在,因为它并非“味觉”,实际是一种烧灼感的“痛觉”。这种痛觉是由于辣椒等食物中的辣椒素与口腔、咽喉、胃肠道甚至肛门部位的辣椒素受体结合后引起。这种不是特别强烈的痛觉刺激又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让我们觉得很爽的类似于“内源性吗啡”的物质——内啡肽。
当吃辣椒产生的内啡肽引起的快感值>吃辣椒本身引起的痛苦值,人就会表现出爱吃辣;当内啡肽的快感值<辣椒的痛苦值时,人就会讨厌吃辣。
随着吃辣频率的增多,辣椒引起疼痛的阈值和刺激产生内啡肽的阈值会逐渐增高,因此就会出现吃辣上瘾和越来越能吃辣的现象。
其实明代以前中国根本就没有辣椒,辣椒在明代末期由美洲传入中国,而且还是作为观赏类植物,直到清朝才逐渐被大家用于饮食。所以中医所说的辛辣刺激食物,除了辣椒胡椒这种泊来物外还有很多,像葱、姜、蒜、芥末、花椒、桂皮等,这些都被明确列入辛辣刺激目录。如今川湘菜一统江湖,日常生活中摄入最多的辛辣食物就是辣椒。今天我们就以辣椒为代表,说说其中的是与非。
《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全球著名的四大主导医学期刊之一,在医学界是神一般的存在。年,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历时8年研究,覆盖了近50万名年龄在30~79岁的中国人后,终于联手在BMJ上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
▲图源:骨科医生路遥
这篇相对较新较权威研究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显示:每周吃1-2次辛辣食物的人与不吃辣的人相比,整体死亡风险相比减少10%;每周吃3-7次辛辣食物,死亡概率风险下降14%。常吃辣椒的人死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明显低于不常吃辣的人。因此,让所有的病人都忌辛辣食物,本身就是健康管理上的“惰政”,上纲上线一点说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事实上,吃辣椒的好处不少:
1、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食欲;
2、加速血液循环;
3、富含各种维生素。
但毕竟因为辣椒素可以与辣椒素受体结合产生疼痛刺激,这种“疼痛刺激”会引起相应部位不同程度的“炎症”。因此,以下人群的确需要避免进食辣椒。
1、嘴唇、口舌、咽喉部有炎症或疾病:口腔溃疡、舌溃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喉炎等;
2、胃肠道、肛门有炎症或疾病;
3、营养不良者:辛辣刺激会增加胃肠蠕动,使得食物快速通过肠道甚至腹泻,不利于营养吸收。
4、对辣椒敏感的人群:一吃辣椒就变身欧阳锋式“腊肠”嘴,或一吃火锅就肚子疼拉肚子好几天,就没有必要再吃了。
5、睡眠困难者:晚餐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后,会让入睡更加困难,加重失眠和精神衰弱。
6、有与出汗相关问题的人:很多皮肤病与皮脂分泌汗腺有关,如脂溢性皮炎等,进食辣椒后,也会让体味更加浓郁。
更为重要的是:辣椒本身并无甚危害,但是与辣椒相伴的高脂肪饮食,这个真正的罪魁祸首,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辣椒不仅增加了食欲,而且由于辣椒素属于脂溶性物质,当被辣椒刺激厉害时,人会不由自主的想吃脂肪高的食物去溶解辣椒素缓解辣感。所以在吃辣椒时,我们往往不自觉的就增加了食物摄入,尤其是脂肪的摄入。想想火锅和毛血旺里的各种内脏、水煮鱼里满满的油......
再来简单说一下酱油的事儿。很多患者都会担心,吃酱油会使手术伤口变黑。追问理论来源,曰“人家”说的。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皮肤变黑是由于黑色素沉着,我们身体合成黑色素的原料叫“络氨酸”。酱油里的确有络氨酸,但讽刺的是,牛奶和豆浆中的络氨酸含量远远高过酱油。谁敢说喝牛奶豆浆也会变黑?
再者,就算把络氨酸吃进肚子里,也不是都会被用来合成黑色素。黑色素的生成和沉着其实与紫外线、炎症等各种复杂因素有关。此外,黑色素可以代谢淡化掉,只要合理摄入维C和维E。
因此,为了不让伤口发黑而忌口显然是无理的,相反更应该全面均衡饮食。所以,吃酱油对伤口不好或让伤口变黑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来源:骨科医生路遥、猫大夫医学科普
-END-
往期精彩回顾
1
小心!除了头孢,服用这7类药物饮酒也致死
2
TED视频:是什么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
3
睡眠与癌症之间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你知道吗?
免责声明:
本